儒家思想的起源
孔子(551-479 BCE)创立儒家学派,提出"仁"、"礼"等核心思想。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,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提出"有教无类"的教育理念。
重要事件:孔子周游列国,传播儒家思想;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等经典。
儒家思想的发展
孟子(372-289 BCE)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,提出"性善论"和"仁政"思想。荀子(313-238 BCE)提出"性恶论",强调礼法的重要性。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(法家、道家、墨家等)相互争鸣。
重要事件:百家争鸣,儒家思想体系逐渐完善;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等经典成书。
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
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,"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",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。设立太学,以儒家经典为教材。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。
重要事件:董仲舒提出"天人感应"理论;设立五经博士;儒家经典被确立为官方教材。
玄学与儒学的融合
玄学兴起,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。王弼、何晏等学者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。佛教传入中国,与儒家思想开始接触和交流。
重要事件:玄学思潮兴起;儒释道三教开始融合;经学注释传统继续发展。
儒家思想的复兴
科举制度确立,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。韩愈、柳宗元等学者倡导古文运动,强调儒家道统。儒家思想在政治、教育、文化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
重要事件:科举制度确立;古文运动;儒家道统观念的提出。
理学的兴起与发展
程颢、程颐创立理学,朱熹集理学之大成,建立完整的理学体系。理学强调"格物致知"、"存天理,灭人欲",成为后世数百年思想主流。理学传播到朝鲜、日本等国家。
重要事件:程朱理学的形成;朱熹注释四书;理学成为官方哲学;书院制度的发展。
心学与实学的发展
王阳明创立心学,提出"心即理"、"知行合一"、"致良知"等思想。明末清初,实学思潮兴起,强调经世致用。清代考据学发达,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研究。
重要事件:阳明心学的创立;实学思潮的兴起;考据学的发展;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反思。
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
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,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仍然影响深远。现代新儒家学者(如梁漱溟、冯友兰、牟宗三等)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。当代,儒家思想在文化传承、道德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。
重要事件:新文化运动;现代新儒学的兴起;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;传统文化的复兴。